去年关于浙大博士跳江自杀一事引得人们热议。从他留下的人生最后一条动态中可以感受到他活得很累: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
2019-09-23
去年关于“浙大博士跳江自杀”一事引得人们热议。从他留下的人生最后一条动态中可以感受到他活得很累: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所以单纯就是,有那么点累了,所以就算了……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对不住家人吧,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不起啊,妈,也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剩下愧疚,只愿下辈子投胎不做您的孩子,也不想再让您受伤……这个看似璀璨的灵魂,实则一直被压抑着,以致于最终选择了用永别挣脱一切的束缚。
 
在外界看来,成为浙大博士生,一定是优秀的成功的人。但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各种不堪回首的束缚与艰辛,“学霸”人设带来的除了掌声,还有来自自己、父母、老师、亲友的厚望和寄托……也许,这条“学霸”之路并不是他自己真正想选择的,但由于这些“温暖”的寄托,他选择承受压力,负重前行,最终让自己不堪重负。

 
 “我是为了你好”一定能好吗?
 
从浙大博士的悲剧中,笔者想到了一句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是为了你好!”
 
相信这句话每个人都曾听过。无论这句话出自谁口。其实它的初衷往往是充满善意的。不管是天冷了父母让孩子多穿点,还是师长领导给予后辈的一些建议和想法,出发点都是给予他人,或是为了他人能够健康迅速的成长。无论这种获得与成长是否真的是他人真正需要的。
 
在亲子教育中,这一点尤为明显。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妈妈催促孩子天冷添衣,但是孩子可能真的还没有感觉到冷,穿了厚衣服到了室内反而出了一身汗。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喜爱文科的高中生被父母强迫改学理科,理由是未来好就业;文体有天赋的孩子没有进一步深造训练,原因是因为家长认为不学文化课就没有出息……
 
究其根源,是因为人都是活在希望和恐惧状态之间的,前有希望,后有恐惧。人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优秀的人,害怕走弯路,走出路。
 
父母在亲子教育方面,家长把自己的希望和恐惧投射在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孩子身上,就建构了自己的亲子教育观。尤其当下浮躁的社会,人更容易焦虑和期盼,就更加对孩子担忧和寄托希望。
 
家长往往会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作为教育孩子的法宝。“我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你一定要学;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学了文科毕业没工作,你要学理;我小时候数学特别好,你也要去学奥数班像我一样……”在这种不曾考虑每个孩子的天性,“一刀切”式亲子教育中,不知不觉,孩子成为了家长的附庸,第二次生命,甚至变成了实现家长目标的工具。
 
在亲子教育中平等是前提,只有平等的亲子教育才能更好的启迪孩子的天性和心智,把孩子当成独立的生命,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潜能,支持孩子按自己的生命之道去发展与成长,鼓励孩子奋发向上,自立自强,让孩子顺从自己的天性成长才能教育出一个健康的灵魂。
 
若是每一句“我是为了你好”,都能站在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结合经验作参考,为孩子提出真正适合他自己的建议,那就是真的好了。

 
家长的心智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由于自己的“希望”和“恐惧”,也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家长往往会建立一套“优秀人”的模式,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优秀人”,而不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认为“优秀人”才能实现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孩子这辈子也应该是成功幸福的。但强扭的瓜不甜。装进模子里的葫芦,虽然长出了图案,可也永远失去了“不忘初心,野蛮生长”的机会。
 
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主角石光荣觉得当兵是最好的职业。当他的儿子告诉他想考大学时,他便毫不犹豫地粉碎了孩子的梦想,亲自把儿子送到遥远的哨岗上,用最艰苦的环境磨练儿子的意志,希望他成为真正的军人。最终虽然儿子成为了合格的军人,但却失去了追求自己梦想人生的机会,也导致了父子关系的破裂。
 
这一电视情节也直观反映了”亲子教育迷失“的普遍后果:虽然孩子成长了,成为了父母及世人心中最成功和优秀的人,可这却让孩子彻底迷失了自己。
 
合道的亲子教育:根据种子理论,孩子是家长自然影响下的复制品,因为家长的言行及心智和行为模式都会以种子模式植入孩子的内心,当家长自身有目标和追求,有自强自立的能力和境界,孩子自身就会受到家长的自然影响,反之亦然;当家长不断觉知自己的恐惧,破解自己的问题时,孩子也会同步受到家长不断释放恐惧后的影响,孩子从而自然的心上觉,无论家长和孩子处在多大的年龄,这种潜在的正向影响都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孩子会看到和觉知到家长的变化,自己也会敏感的觉知自我模式而变化。
 
所以,家长的心智成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启迪天性,尊重孩子发展的个性,适当规范引导。因材施教不仅是老师要具备的素质,也是家长要贯彻的教育思想。让孩子选择真正喜欢、擅长、合适的事情,锻炼成长。这需要家长具备成熟稳重的心智,认清自己的“心”,认清孩子的“心”。
 
家长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就容易看清自己的恐惧和期望,就容易削弱对孩子的担忧和期望。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就能更好引导孩子启迪天性,健康成长。
 
家长的心智,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在亲子教育中从自己的心智角度多思考,多成长,时长给自己“松松土”、“施施肥”,孩子的成长就能更健康,更茁壮!
神墨快讯Latest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