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自《神墨教育》报纸 第104期 入选时有改动我们很容易发现一种共识:许多事情坚持起来比我们原想的更难,有时候总会莫名其妙破戒,原
2019-09-09
[作者]
原文摘自《神墨教育》报纸 第104期 入选时有改动
 
我们很容易发现一种共识:许多事情坚持起来比我们原想的更难,有时候总会莫名其妙“破戒”,原因何在?

 
许可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大致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好的事情之后,我们会感觉良好,从而在稍后更加纵容自己做一些相反的事,因为我们很容易认为纵容是对做‘好的’事情最好的奖励,于是我们忘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向诱惑屈服了。”
 
“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这种对补偿的渴望常常使我们堕落。
 
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却常常发生。哈佛大学的一本书《自控力》上举了一个例子,很多人去健身房锻炼,在挥汗如雨之后,出门就是一顿暴饮暴食,或者与朋友放纵夜宵,所以他们的体重一直都是越练越重的。明明是要减肥,为什么还不控制自己的饮食?因为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件自己必须去做的事,他们走出健身房之后,就忘了自己健身的真正目的了,心里想的就是我刚才做了一件好事,我要奖励自己一下,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也就变得无力了。
 
这种现象是有普遍性的: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阿耶莱特·费什巴赫(Ayelet Fishbach)和耶鲁大学管理学教授拉维·多尔(Ravi Dhar)已经证明,在某个努力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人们做出有悖于目标的行为。一项实验中,他们告诉成功的节食者他们已经减了多少体重。然后,他们向节食者提供庆祝节食成功的礼物,一个苹果或一块巧克力。85%得到鼓励的节食者选择了巧克力,而不是苹果。而那些没有被研究人员提醒已经获得了进步的节食者中,只有58%的人选择巧克力。知道了这个道理,再想想许多同仁三阶段里减肥计划,几乎在三阶段刚结束就会反弹,就容易理解了吧。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情况也一样。例如我们为了某项技能学习花了很多时间,自我感觉相当良好,那么我们可能就会懈怠几天;同样,外出学习参会的体验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人会花半晚时间和同学者喝酒聚餐或者消遣游玩——一点点知识的获取,可能让我们放弃继续为之奋斗,我们只要稍微回想一下自己学习或是工作的经历,就能发现这种奇怪的逻辑一直存在:我今天上午认真听了四个小时的课,记了十几页笔记,觉得自己棒棒哒,放松奖励下自己,结果一放松就是一下午,忘记了学习就是本次出行的目的。这小小的放纵其实就是“许可效应”的影响。
 
更有趣的是,哪怕仅仅是想象自己即将付出努力,或者是列个奋斗的计划,就可能触发“许可效应”。想想上学的时候,每次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之后都做了些什么;再想想工作的时候,每次列出提升计划之后又做了什么;甚至是读了一篇心灵鸡汤,立志做一名伟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候,又做了什么。
 
还有更严重的,生活中,与道德及价值观相关的事情,会引起更具风险的“道德许可效应”,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那些有明显道德标准的人更能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开脱,认为出现严重的道德问题是合情合理的——例如医生、律师等——有财政保守派利用公款修自家房子,有警察对毫无抵抗能力的罪犯施以暴力,同样的道理,肩负着社会使命的教育者和办学者,也有的会陷入利益至上的陷阱中。大部分人在觉得自己品德高尚时,都不会质疑自己的冲动。而一些人的工作总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品德高尚。
 
所有被我们道德化、或者有主观评价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许可效应”的影响。如果你去锻炼了就说自己很“好”,没去锻炼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今天去锻炼了,明天就不去了。如果你去处理了一个重要项目就说自己很“好”,拖延着不去处理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早上取得了进步,下午就变懒散了。简单说来,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
 
所以,在做事的时候,剔除一种道德化、主观的评价,而简简单单地去做一件事,让大脑中负责评价、评定的那部分脑域休息。时时刻刻记得自己做事的理由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并提醒自己不要感觉良好的时候就想着放纵奖励自己。还有最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和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厢情愿坚信自己就是期望中的自己。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国学的经典智慧,大致意思是记住自己做事的初衷,而不是时时刻刻评价自己做得好不好,对不对。用神墨理念来讲,还是要盯紧目标。精力被别的小诱惑吸引走了,自然就难以达到最终目的。
 
其实说到目标,如果你难以燃起对于目标的强烈意愿,坚持起来真的就是一种煎熬了,所以,任何时候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做,意义是什么”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清楚动机就是在为目标努力,而且这种努力相当靠谱。
 
近期文章Latest MO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