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意义绝不只是教书。教师不是教会学生考试,取功名的“匠人”,我们教育职业的更高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2019-02-26
[作者]
奉献和利他,是教育者最核心的价值。古往今来,众多坚持“奉献精神”和“利他精神”的杰出人物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他们如同夜晚中的星辰,指引人们前行的方向。
今天的“星辰”给大家推荐的是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20世纪我国卓越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各个时代和文化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同时作为新文化运动战士、著名文学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实践、修养、学问极其丰富而又融为一体,形成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
教师职责≠教书
叶圣陶认为:教师的职业意义绝不只是教书。教师不是教会学生考试,取功名的“匠人”,我们教育职业的更高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教师职业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
教师的职业应该作为事业来追求。知识分子的本能就是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即“赢得尊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尊重,社会的尊重、承认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尊严和尊重的职业内涵,包括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自身的人生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首先要有职业(通过课本的讲授,知识的魅力)的神圣感。
教师在讲台上就是真理的化身,理直气壮地传承真理,培养学生敬畏真理,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
其次,教师要有职业的使命感,说教不如身教。从一件件小事上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好习惯。
教师必须是正直、善良、宽容、有责任感、有道德底限、完整满足的,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的热情、真情、温情、激情会化作动力、感化力、感召力,无限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成为朋友,得到学生的敬重。
最后,教师要有职业的魅力感,让自己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充满创造的乐趣,让自己享受解决悬念后的惊喜,再期待下一次的“悬念”。
教育就是一种等待的艺术,等待着生命的奇迹,等待着愈合你的学生。
教育≠教知识
叶圣陶指出教书本身不是教育,只是教会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感悟生命价值的一个方法。
教书的过程中体现的教师追求真理的人生目标、科学务实的求真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等等“身教”,熏染了学生,让学生体验教育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但知读书,忘却人生”。
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读课本是为了理解世界,明白道理,实践好行为,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的能力,教人怎样做人。
启发≠发问
叶圣陶认为:经常使用连续发问的技巧,像牧人拿着长竿子赶羊群似的,务必使学生走上老师自己预期的路线,说出老师自己预期的答案来。看似是启发式教育,但其实还是灌输式。
善于启发的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技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
知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能用哪些知识和技能无法预料,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老师要帮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当然,提问本身也体现教师的功力。叶圣陶引导:提得太深了,学生无力应付;提得太多了,学生又无暇兼顾。因此,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思考时间。
凡所提示的问题或题目,不只教他们 “神游冥想”,以求解答;还要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凭借,就是序目、注释、批评及其他参考书。在教师提示之外,学生如能自己提出,当然大可奖励。但是提得有无价值,得当不得当,还须由教师注意与指导。
教学≠讲解名词
叶圣陶反对“把名词解释清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做法。
当代,教学早不再仅仅是承载传授知识的“传声器”,更应该是承担着培养人,培养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综合舞台。舞台的主角是学生,上舞台的途径是学生的能力。
教师专业不仅仅局限于某门学科知识层次的积累,“教”的方法成为了一项专业内容,需要教师研究、提高。
爱教育≠学习
叶圣陶反对把受教育理解为张开了空袋子,等人家把东西倒进来,装满它。
受教育应该是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全靠自己的能力,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
学习就必须教会学生领会每一课为什么要取那些教材,目的在哪里,包含哪些内容,哪是重点,哪是辅佐……那才够得上教材熟悉。
熟悉之后,知道学生应该怎样才能像吃东西一样完全消化,化为血肉,德育在学生生活里践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品德感悟。着眼于学生情感的内化,使学生学到真实的东西,一辈子受用不尽。
教师讲,学生听,一讲一听是必要的,但一讲一听不对等于教育。学习的行为是主动、活泼、积极的,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以国学根底和道德修养作基础,秉承儒道智慧精华,深得五四精神贯注,并将教育改革探索与新文学创作和现代文化建设相交融,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根基——语文教育的改革为主要依托,具有更加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文化意蕴。
它与广大师生的教育和学习生活息息相通,热诚代表他们的愿望与呼声,关怀他们的成长与幸福,并采用中国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更富有亲切感和人文气息,是真正面向并属于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学”。
近期文章Latest MO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