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我们一旦紧张,就会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思维混乱、表达不清等表现,这将不利于我们
2019-08-06
[作者]
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我们一旦紧张,就会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思维混乱、表达不清等表现,这将不利于我们达成理想的行为结果。
 
我们之所以会紧张,根本原因是对未知的恐惧,这是我们的潜意识反应,也并非个别现象,除非我们接受过相关的训练。但是,紧张并不可怕,也并非无法克服,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紧张,接受紧张,战胜紧张。
 
紧张,是进步的开始
 
紧张,是我们在面对有挑战,有突破性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实则是为了获得新的体验和成长。比如,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或上小学,会紧张;我们第一次上台发言,会紧张;第一次向领导汇报工作,也可能会紧张。因为这些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结果是未知的,但同时也是有助于我们成长的。所以,紧张是我们进步的开始,我们应该为有紧张感的出现而感到喜悦,而不是退缩和逃避。
 
所以,当孩子不敢当众讲话或者表现得不够理想时,我们应该告诉他这是正常的,只要迈出第一步,说出第一句,就是一次锻炼,一次突破,是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的一次进步。而不要打击,不要以“最理想、最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否则不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而是促生自卑。

 
过度紧张和适度紧张
 
适度的紧张感,可以让我们更重视眼前的环境和事件,从而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这种状态是可以保证效果甚至超常发挥的。过度的紧张感,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整个人焦虑不安,自然也就不会有很好的表现,甚至会表现失常。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上台之前都会有紧张感,所以我们不需要给孩子“施压”去刻意营造,反而应该适当“减压”以达到适度紧张的状态。应该引导孩子从生理上调整:喝口水,放慢呼吸;也应该从心理上暗示:放松自己,没关系的,就是一次体验……等等。


 
放下自我、放下他人、放下结果
 
很多时候,紧张感是来源于自我的评判:我很好,我很强,我一定要完美表现,过高的自我要求;我不行,我做不到,我一定会失败的,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会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心理作用,造成不好的行为结果。
 
过多的关注他人的目光,猜想他人的想法,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表现,也会给自己带来紧张感。如果我表现好,他人会怎样;如果我表现不好,他人会怎样,受他人影响,被他人左右,所以不敢看他人的眼睛,即使看,看到的也是自我的猜测:他人对我的表现满意或者不满意,把关注点都放在了感觉上,而不能集中精力面对自己,结果一定是不够理想的。
 
对于结果的过度在意,也会造成我们的紧张感。固然,我们要努力实现好的结果,但那应该是在行为开始以前对此做以充分的准备,而不是行为开始以后,对自己造成过重的负担。我们只有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才会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对结果的担忧,只能降低我们在过程中的能力。
 
所以,孩子上台前,我们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引导孩子不去和任何人作比较,而是放松状态,发挥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其次,要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观众身上,自己要感受、享受自己的状态,而不是关注他们的反应。最后,尽量不要在行动前谈及结果,那是下场以后的事情。

 
加强练习,增强把握度
 
紧张,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完全可以通过锻炼淡化或游刃有余的掌控。加强锻炼,可以加强对紧张感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更好的控制甚至利用紧张感。所以,充分的练习可以增强我们对事件以及紧张感的把握度,从而让我们更自信的面对所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一切。  
 
孩子在口才课堂要不断的进行公众感训练,从开始的恐惧,到慢慢的接受,再到最后的喜欢,这就是巨大的进步和成长。而且这种成长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一定会延续到孩子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所以,适时地为孩子选择这种训练,是家长帮助孩子克服紧张的有效途径。孩子通过长期、反复的练习,对认识紧张、接受紧张、战胜紧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也一定会成长为一个自信、勇敢、积极、成功的人。

近期文章Latest MOREM>